脚印

【涵养中国节】清明 | 归去来兮,气清人明

来源:短文分享  作者:小孝  发表时间:2023-04-04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微信图片_20230531210047


关键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祭祀先祖,继承的是家的味道

 

***小知识***
      2006年5月20日,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 


        清明节为什么称作“清明”?

 

清明节得名于节气——清明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”。清明就是万物在此时,呈现出清洁明净的感觉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微信图片_20230531210052

 


        清明节历来有祭祖、踏青等传统习俗。在广东潮汕地区,清明节喜欢做朴籽粿拜祭祖先,以示慎终追远,不忘先人辛劳。如今虽然很多祭品都已更新换代,但做粿祭拜依旧按照旧俗摆上神台。

 

现代生活中,因为种种原因,很多人无法回家祭祖,往往遥望着故乡的方向,心中感念,默默祈祷……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微信图片_20230531210056

 

 

  每每清明节前后,总会迎来一场春雨的浇灌,春雨清明了自然,而人的清明呢?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句“不忘来处,方知去处”,但“来处”到底是哪里?

 

“来处”缘自习惯的培养、品德的塑造、生活点滴教育的烙印……“来处”更来自生命中扎根的土壤,不仅是身之来处,更是心来之处,是所有成长的来处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微信图片_20230531210059

 


      友人是家中独女,以往对于做饭这一类的家务从不热衷。节后相聚,她居然学会了从其太姥姥那辈传承下来的“妈妈味道”——烙馍。

 

细聊之后,原来这次回家她看着母亲不再利索的脚步,突然感触到其姥姥走的突然的场景,想着一定要继承点什么,留住专属于这个家的味道。

 

友人聊起年幼时,因父母工作繁忙,时常和表弟在姥姥家借宿,每到此时,姥姥就会为他们做烙馍,她和表弟就会一起帮厨,他们忍着烫、大口咀嚼着刚出锅的烙馍,姥姥会一边笑着看一边继续忙着手里的活……后来,每每吃到母亲做的烙馍,在姥姥家温暖的一幕总会涌现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微信图片_20230531210103

 


        友人谈及此处,不自觉满眼笑意,继续话题:当她独自离家远行,来到深圳,母亲时常会大老远邮寄烙馍,每次快递到后,她都迫不及待的先吃为快。她说,吃着专属于家里传承的“妈妈味道”,那一刻觉得生活中再难的事情都不难了。会不自觉在心里念叨:“姥姥、母亲,我会好好生活、努力工作,我知道你们会一直保佑着我!”…

 

生活中风和日丽的时候,这些“来处”很少外显;只会在某些细小的刹那出现:是迷茫时,不人云亦云,能静心思考出路;疑惑时,在每一个当下的行动中探索方向;迷惑时,坚守内心品格,有所为亦有所不为…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微信图片_20230531210107

 

 

人生路上总是风风雨雨,遥思每一位生命中的“牧童”,为我们遥指了杏花村,漫漫人生路,他们早已潜移默化成为我们心理上的依傍。

 

在生活的节奏愈加快速的当下,每一个节日、节气,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着我们适当停一停、等一等。花些时间静静想一想,我们来自哪里,将要走向何方…从而更加踏

实地迈出每一步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微信图片_20230531210125